汉堡菜单曾一度风靡,成为众多移动端应用和网页设计中收纳隐藏菜单的首选。它以简洁的三条横线图标,节省了宝贵的屏幕空间,将繁杂的导航选项收纳其中。
然而,随着用户体验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及设计潮流的不断演变,汉堡菜单的一些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它不够直观,初次使用的用户可能需要花费时间去探索其功能;在一些大屏设备上,过度隐藏菜单可能会降低操作效率。为了打破这种局限,设计师们开始探索一系列富有创意且实用的替代方案,
固定底部栏:许多应用现在采用固定在屏幕底部的导航栏,它始终可见,为用户提供了即时的操作指引。这种导航栏通常由 3 - 5 个核心功能图标组成,如社交应用中的 “首页”“消息”“添加好友”“个人资料” 等。每个图标设计得简洁明了,搭配醒目的色彩,便于用户识别与点击。以微信为例,底部导航栏的四个功能选项让用户在任何页面都能迅速切换到关键场景,极大地提高了操作便利性。而且,当用户点击某个图标时,通过细微的动画效果,如图标变色、放大或旋转,给予即时反馈,强化交互体验。
自适应底部栏:对于功能较为丰富的应用,可以设计自适应的底部导航栏。在常规浏览状态下,显示基本的导航图标;当用户进入特定功能模块,如电商应用的购物车页面,底部栏自动扩展,增加 “结算”“优惠券”“查看物流” 等相关选项,无缝适配用户当下的需求。同时,为了避免信息过载,扩展部分可以采用半透明或弹出式设计,在不遮挡主要内容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更多操作路径。这样既保证了核心导航的简洁性,又能灵活应对复杂的用户任务。
从屏幕边缘滑动:借鉴移动端系统自带的通知栏或控制中心的交互方式,设计从屏幕左侧或右侧边缘滑动呼出的面板。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需要频繁切换的功能模块,比如在阅读类应用中,用户从屏幕左侧滑动,呼出目录、书签、阅读设置等面板;在绘图软件中,从右侧滑动展示画笔工具、颜色选择、图层管理等选项。通过这种直观的滑动操作,用户能够快速访问常用功能,而且由于操作区域靠近手指自然放置的位置,单手操作也十分便捷。
分层滑动:为了进一步优化空间利用,可以采用分层滑动的设计。在主页面,用户滑动呼出第一层面板,包含一些基本的功能选择;再次滑动同一区域,第二层更深层次的功能显现,如在视频编辑应用中,第一层是剪辑、滤镜等常用操作,第二层则是高级的特效添加、音频调整等专业功能。每层之间通过过渡动画进行区分,让用户清晰感知操作层次,这种设计在满足专业用户需求的同时,不会让新手用户感到不知所措。
全局悬浮按钮:在屏幕上设置一个或多个悬浮按钮,通常位于右下角或底部边缘等易于操作的位置。这些按钮具有高度的视觉辨识度,如采用鲜明的对比色或独特的形状。以抖音的 “+” 创作按钮为例,无论用户处于何种浏览状态,只要点击该按钮,就能快速进入视频拍摄界面,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创作欲望。对于需要多步操作才能实现的功能,悬浮按钮可以作为第一步的触发点,点击后弹出相关的操作菜单或引导用户进入特定流程。
情境感知悬浮按钮:更加智能的悬浮按钮能够根据用户当前的行为和场景进行动态调整。在电商应用中,当用户浏览商品详情页时,悬浮按钮可能显示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分享” 等与购物决策相关的操作;而当用户在购物车页面,按钮则切换为 “结算”“修改数量”“继续购物” 等功能。通过这种情境感知,悬浮按钮为用户提供了最贴合当下需求的快捷操作,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思考时间,提升了购物体验。
功能引导模态:当用户首次打开应用或进入新的功能模块时,利用全屏模态窗口进行功能引导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这种窗口以简洁的图文形式,向用户介绍关键的操作流程和功能特点,如在新的理财应用中,首次登录时弹出模态窗口,展示如何添加资金、查看收益、设置理财目标等基本操作,让用户在初始阶段就对应用有清晰的了解,降低学习成本。窗口的关闭按钮设计得醒目,方便用户在熟悉内容后迅速退出,进入正常操作流程。
临时操作模态:在需要用户进行特定、临时的操作时,如回复评论、填写表单、确认重要信息等,全屏模态窗口可以提供一个专注的操作空间。它将无关的背景信息屏蔽,让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任务上。以在线问卷填写为例,弹出的模态窗口仅显示问卷问题、选项以及提交按钮,用户不会被其他页面元素干扰,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填写任务。同时,窗口内的操作流程设计得尽量简洁,避免用户产生厌烦情绪。
常规下拉:类似于网页设计中的下拉菜单,在应用的顶部设置一个可点击的区域,点击后下拉出一系列的功能选项。这种方式适用于一些与全局相关的操作,如在新闻资讯应用中,顶部下拉菜单可以包含 “切换频道”“搜索新闻”“设置字体大小”“离线阅读” 等功能。下拉菜单的样式设计得简洁美观,通过合理的行间距、字体大小调整,确保用户能够轻松浏览选项,而且在下拉过程中,搭配动画效果,使菜单的出现和收起更加流畅自然。
智能下拉:结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当下的操作场景,实现智能下拉菜单。当用户在特定时间段频繁使用某几个功能时,如在上下班高峰期频繁查询公交地铁实时信息,系统自动将这些功能置顶在下拉菜单中,或者当用户浏览特定类型的内容时,下拉菜单自动适配相关的操作选项,如在观看体育赛事直播时,下拉菜单出现 “查看赛事数据”“参与互动投票”“切换解说语言” 等体育迷可能感兴趣的功能。这种智能感知让用户感受到应用的贴心,提高了操作效率。
滑动手势:除了前面提到的侧边滑动呼出面板,还可以定义更多丰富的滑动手势。在图片浏览应用中,用户向左滑动图片实现快速切换,向右滑动返回上一张;在地图应用中,双指向上滑动放大地图,向下滑动缩小地图。通过这些直观的滑动手势,用户无需寻找特定的按钮,仅凭自然的手部动作就能完成操作,不仅节省了屏幕空间,还提升了操作的流畅性。
捏合手势:在一些需要缩放操作的场景,如查看文档、浏览网页图片时,利用捏合手势实现放大和缩小功能。同时,为了防止误操作,可以设置一定的触发阈值,即只有当手指的捏合动作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触发缩放功能。这种手势操作符合人类的自然习惯,让用户在操作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长按手势:对于一些需要快捷操作但又不想占用固定屏幕位置的功能,可以采用长按手势。在音乐播放应用中,长按歌曲封面可以弹出 “添加到歌单”“设为铃声”“分享” 等操作菜单;在社交应用中,长按好友头像可以查看更多个人资料或进行快速互动,如点赞、评论等。长按手势的反馈要及时,当用户长按后,菜单应迅速弹出,避免用户等待焦虑。